向勇 副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娴颖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生 
 
许立勇 博士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者按: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建筑逐 渐让位与千楼一面的现代高楼大厦,皇家园林 周边充斥着突兀的现代地标。曾经辉煌的千年 古都文明,在不断地空间改造、房地产开发、 城建规划以及文物拆迁等过程中,日益碎片化,城市记忆出现断层。当下,我们要以世界 城市建设为背景,重新建构北京的城市意象, 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创造归属感和安全感、保持城市活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生成已不再 那么纯粹与地域情境有着绝对的关系,而是由 民族地域性与全球跨国性的元素交溶而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与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功能 和意象也在不断破碎重构。《周易•系辞上》 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城市意象也 同样需要经过“立象”,将离合交错的种种要 素分析透彻,以求达到“尽意"的结果。什么 是城市的“象?凯文•林奇的“五元素论” 提出城市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 物等元素构成了城市的象,这些元素可能会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 力。城市的“象”依附城市景观而存在,默默地传达着城市的信息。什么是城市意象?凯 文•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 之间双向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城市意象是城市景观通过人的感知后创造 的意象。从城市认知的角度具体来看,我们可 以进一步将城市意象划分为包括以距离感、通透感、亲地感和力量感为特征的多维的空间意象;以人文精神、集体记忆和名人符号为表现 的人文意象;以及从游客视角发掘的、包含对 目的地期望的旅游意象。3北京市也需要通过融 入这种双向互动的城市认知来对城市意象进行 设计,进一步更为有效的干涉城市品牌建设。 这在当前北京市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产业 结构、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及北京建设 “世界城市”的战略背景下就更为重要。北京 市必须积极累积文化资本,创建新文化空间和文 化地标,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打造美好的城市 意象,从而增强全球竞争力并构建国家和城市文化认同。下文将从城市认知这一视角来剖析北京的城市意象,并试图构建清晰完整且具有可塑性 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及其营造的路径。
—、冲击与断裂:北京传统文化的断裂与城市 意象的碎片化
北京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 多年建都史的六朝古都,经历了从历史重镇到 千年古都再到国际大都市的一系列蜕变。这样 —个扬弃和超越的历程,其中既有令人欣喜的 空间创新与物质传承,也难免有让人扼腕的文 化流逝与语境失落。
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在《中国传统 文化的危机》中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新文化 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来,"已经 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 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 —步扫荡"。而作为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 命”和改革开放的思想起源地——北京,不得 不直面这一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其中以“文 化大革命”对北京市的文化遗产资源的破坏 最为严重。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全部销声匿 迹,民间花会演出被禁止,文物古迹被破坏, 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受到抨击,这导致传统的 礼俗和文化逐渐丧失物质基础。同时,建国初 期工业化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建设,又使得 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建 筑逐渐让位与千楼一面的现代高楼大厦,皇家 园林周边充斥着突兀的现代地标。曾经辉煌的 千年古都文明,在不断地空间改造、房地产开 发、城建规划以及文物拆迁等过程中,日益碎 片化,城市记忆出现断层。例如北京粵东新馆 被拆迁,“100年前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这 里成立保国会的历史,从此化作无法触摸的记忆方面传统文化的自然进程被灾难性 的文化运动中断,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文化 基础被破坏;另一方面城市人完整的生命体验 被高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与地域结构变迁所冲击,这一切最终导致北京自然延续的城市意象 被割裂。
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首先表现在北京城市 外在形象的激变。可以说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改建过程,是以战后重建的规模进行着。一度使两个城市呈现遭到战争剧烈破坏 之后的城市景观:到处是塔吊,到处是深坑,到处是扬尘,到处是工地。当这巨型工地渐次 消失,新的都市景观浮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已 经永远的被抛出了我们用记忆、用生命、用情 感、用血缘家族的亲情所书写和铭刻过的空 间。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老北京城旧有的格 局被破坏,都市不断向周边区县扩张,这种城 市外在形象的激变使北京市民直接体验了永远 丧失了故园的情感过程,严重阻碍了居民对北 京的城市认同。
其次,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表现在北京文 化构成的改变。可以说,北京的文化构成在近 几十年来表现出的变化,超过了以往两千年变 化的总和。当然这一变化的实质,也是北京市 民旧的世界观断裂,向新世界观转变的具体表 现。藉由教育、媒体、历史与神话的建构,形 塑着人民应有的价值观与秩序,召唤着人们对 某些象征符号产生认同及归属感的民族地域性 文化日益式微,在没有地区(人们居住特定地 点中的生活方式)、网络(区域内与他人互动 的脉络)、与集体记忆等属性的全球跨国性文 化冲击下,被片断化,混成为一种贩卖的商 品。民俗学者刘魁立称:"现在大家见了圣诞 节穿红衣服的白胡子外国小老头,就感到某种 亲切,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许多传统的东西,感 觉到好像是已经落伍了,这样一种观念,在 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的态度。”
 
 
最后,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表现在社会心 理的失落。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物质空间高速转变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构成中的势微,最终导致了社会心理的焦虑与沮丧。无论是北京的 原居民还是外来移民抑或是农民工,现代人对
这种城市意象断裂产生了失落感和重拾历史记 忆的渴望。在这种意义上,连续的、“基因11 相连的、强有力的城市意象能够缓解社会认同 危机,提升城市凝聚力。
城市意象作为一种活态的表现,会经历一个自然演变的发展变化过程,新旧形态之间一 脉相承。一旦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 神取向被强行改变,异己文化侵占了城市文化 绝大部分的构成,那么城市意象就出现了一定 的问题。纵观近几十年的北京城市文化动势, 我们可以看出,北京没有形成一种有整体系统 的文化合成物,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一幅从过 去到现在、再走向未来的前后很不连贯甚至矛 盾的城市意象。
 
二、多元与认同:作为媒介景观的北京城市图景
随着大众媒介技术的不断提升与传媒时代 的到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多靠图像 模式而不再仅仅是依靠单纯的文本模式,人们开始把关注视觉与关注媒介紧密的联系在一 起,并且惊讶的看到:视觉与媒介是浑然一体 的。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 所著《影像社会》中大胆宣布“影像社会”的 到来。他认为由于影像就是使人们借助各种专 门媒介去观看世界(这个世界已经不再可能被 直接把握住)的一种倾向,影像自然将视觉提 高到曾经为触觉所占据的优越位置上;作为最 抽象、最易骗人的感觉,视觉当然最符合当今
社会的普遍化了的抽象。
所以21世纪的城市图景是带有世界烙印 的媒介景观,城市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想象之物。当代城市正借助发达的大众传媒将城市形象作为g我营销的筹码。 在曰益媒介化的文化语境中,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大众传媒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化浪潮逼 迫媒体把自己的城市营造为完美的现代大都市,然而城市生活的丰富性以及媒介自身构成 的复杂性,使得城市形象的叙述呈现出异常混 杂的多元格局。作为媒介景观的北京城市图 景,确切地说是城市想象,承载了太多关于这 个时代的荣耀、梦想和野心。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审美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政治权力,以及全球化紧密相连的文 化命题,这一命题的核心就是多元与认同。
具体来说,媒体是如何通过自己生产的形 象来影响并作用于大众的城市感知和文化想象,且构成社会建构力量的呢?例如:1986 年拍摄的电影 <北京故亊》展示了上个世纪 六七十年代生人记忆中的北京:白的确良衬 衫、自行车流中的天安门、灰色的前门楼、大 庙里的教室、提笼架鸟遛早的大爷。影丼在这 些典型的80年代的北京符号中平稳的展示了中 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2011年的〈失恋33天》 的拍摄地则主要包括:今日美术馆、重复咖啡 CopyCaf6、莫斯科餐厅、王府井东方广场、 798艺术区。电影以当代的北京文化符号展示 了北京时尚的、浪淺的一面,同时重新建构了 人与城市的体验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媒 体尤其是影视剧借助想象的力量在文化象征层 面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建构再 建构,积极参与到日益严峻的认同危机解决过 程中;同时媒体作为生活的想象工业,努力将多元文化冲突并行的城市图景描绘的更加美好 和谐。
"传播的表现要义是在社会转型当中寻求 新的调解形式,重新定义政治与经济、国家与 社会、个人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从这个 角度来说,北京城市意象的重新建构,即媒体 在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关 系、群体情感进行的一种文化协调与整合,不 单单是对城市文化意象的塑造,也是对城市居 民身份的重新构建。其核心要意在于缓解社会 性的认同危机,因为强有力的城市形象具有凝 聚市民精神的力量,"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具 有这种形象的凝聚力。正是靠着这种凝聚力, 一个城市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城市,才有可能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发展起来。” 
 
三、怀旧与消费:现代文明下的北京城市意象生成
随着北京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旧 的市民群体日益减少,城市新移民越来越多, 北京的城市居民构成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 是一个新的北京人的概念。这样的一个处于转 型时期的新主体对城市的体验不同,他们对文 化消费有着新的需求。尤其是在全球消费主义 和符号拜物教日益兴起的背景下,怀旧"和 "消费11构成了北京城市文化叙亊中并行不脖 的两条线索。
怀旧的涌现作为一稗文化稱求,它试图 提供的不仅是在日渐多元、酷烈的现实面前的 规避和想象的庇护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构建。这种怀旧感可以说是一种城市的集 体情绪,更多的通过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等方式弥沒出来。例如北京南锣鼓巷的时尚小 店所贩卖的墨绿色铁皮跳蛙等怀旧物品,印有 现代流行语的搪瓷缸子等由旧物品演变的创意 商品,将那些随着社会快节奏发展而被时光掩 埋的个人回忆重新发掘出来,并让人怀念。也 就是说"怀旧”依赖了记忆的抗衡,以维护时 代进步的人文内涵,通过城市历史的积淀来影 响城市意象的变化。
城市细节的变化从不间断,城市意象的形 成正是基于新旧意象元素更迭的城市建设过 程。而城市的发展与时代特征紧密相关,当下 北京城市意象的生成也打上了消费主义的洛 印。在体验经济时代,当下消费社会的特征更加注重体验性、个性化、多样性和人性化。以 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的标志性建筑为例,北京 境外建筑大师设计的央视大楼以及按照本土民 俗建造的北京福禄寿酒店等当代地标性建筑, 仅仅止于对个人的审美心理和好奇心的满足,
对创新创意独特性的展示。我们"经常可以看 到,潜在的多元主义的不断进步,被解释成美 学的多样性,而公认的对社会责任,政治正确 性和对环境的敏感性,则仅成为几乎没有任何 实质内容的时尚。12可以说包括城市建筑、 环堍、制度、生活、风尚、礼仪等在内的所有 文化意象的复合体——城市意象已经与消费社 会融为一体,并成为这个消费社会的助推器。
 
四、“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
综上所述,北京城市意象的形成与历史发 展、社会进步、还有城市居民构成等等有若密切联系。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是跨时代 的,适用于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各个阶段,而细化到具体城市,各个时期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是不同的,城市意象又有着各自的时间和空间 特征。因此,针对上述北京城市意象在历史延 续的维度上出现的割裂问题以及在水平维度上 出现的消费主义倾向,下面我们将从北京世界 城市建设的大背景出发,尝试阐述包括内在的 文化主题、文化认同和外在的媒体推广、文化 空间构建等北京城市意象构建路径。
 
1、北京城市文化主题的提炼和文化符号的构建
文化主题即根据城市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 和城市自身的文化资源特征提炼出来的最能代 表城市文化特质,可以统领各项城市文化战略 的核心文化要素。这是北京城市意象构建的内 在需求。因此要从北京千年发展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断面切入城市文化主题,与当下北 京市发展现状相联系,挖掘出北京的当代文化 特征,并综合地考虑北京未来发展新趋势,让 这座城市承载的历史遗迹、主流价值风范和新 兴气象同时彰显出来。使北京的城市意象形成 有内在统一逻辑的、整体系统的文化合成物。
这就要求对北京市居民价值观和北京的生 活方式进行深入广泛的社会调査研究,提炼出 北京城市文化主题。然后在北京文化主题下, 进一步探索能充分彰显北京作为东方都城和中国历史名城的独特的地缘文化景观及其精神风 貌的城市文化符号。例如胡同等能彰显北京城 市建筑园林特色和“798"、三里屯酒吧街等 代表北京时尚生活的城市文化符号,或者其他 的新兴创意符号。还要兼顾北京作为世界城市必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 中心等功能所必需的具有实用性的文化符号。 在提炼文化主题和符号基础上,围绕北京的城 市主题文化对北京市进行更全面的整体规划。
因为城市意象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在 构建北京文化主题和提炼北京文化符号的过程 中,必须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兴趣特点,为 他们分别提供可映射其不同认同目标的文化 符号。这就要求在城市文化主题和符号的生 成途径上,官民并举。这就是采取北京市政府规 划和民间创意并举的多渠道策略。政府的有意识 的构思、投入和组织固然重要,民间人士、民间 组织的个人或群体创意更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 为它们更具灵活性、自主性,还可以随时加以变通。总之北京要建设成为富有活力的“世界城 市",必须考虑到所有阶层的诉求。
 
2、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机制构建
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深入,北京文化 多元化发展,入□的大规模迁移的特征必然会 导致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代表的乡民社会和都市 精英为主体的现代文明的并置,国际化多元价 值观与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和 并罝必然会使北京的文化构成成为一个充满矛 盾的多义性空间。如何让‘'北漯一族”能够在 一定意义上获得话语权,如何让他们能得到身 份认同?如何在主流文化圈层的凝聚力和渗透 力之外,保持北京多元文化并行的特征?是当 下北京城市意象构建过程中的严峻问题。如亨廷顿所言“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 意义的东西”。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 良好的文化认同机制。
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原生依附情感与公民 政治是构成新兴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机制的两 种主要方式。14因此,在维护由一定习俗、语 言、信仰等具有原生依附情感的传统组织形态 之外,要加强政府在文化认同上的引导作用。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城市公共文明的建 设,加大市民行为引导、监管力度,加强现代 公民教育,提高北京市民的文化素质。例如: 完善市民教育三级网络,建立现代公民教育资 源网络服务中心,开展如"文明家庭”、“文 化大讲堂"、“社区艺术展”等活动,在广大 市民中倡导“读经典”的全民读书活动,深化 学习型社会建设。最终使与市民息息相关文化 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突出了城市的凝聚力,有 利于城市文明氛围的形成。
构建良好认同机制的根本是要以人为本。 在文化认同语境下的“以人为人”一方面要注 重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特别重视把丰 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范畴,逐步加 强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融入感;另一方面是让 公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制定、执行和 监督过程。使得市民在城市化加速的现实情况 下,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群体情感能够更 好的进行文化调试和整合。从而更好的参与到 城市意象的构建过程中来。
 
3、北京城市意象的媒体推广与全球营销
如前文所述,媒体塑造的城市意象是想象 中的城市图景。关于世界城市的未来图景,北 京巳经综合性的提出多个概念,比如国际活动 集聚之都、世界高端总部集聚之都、世界高端 人才集聚之都、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 都。北京必须通过媒体传播的方式,通过文化 产业运作的手段,将与这些概念相关的城市文 化符号推入到信息流通体系中,在全球范围内 对想象中的北京城市图景进行推广,扩大北京 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从媒体传播的角度,北京市需要营造国际 一流的服务环境和条件,进一步强化首都国际 交往中心功能,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大 力开展文化外交,致力于在文化服务中和文化 对外传播中,使北京城市意象能适应全球城市 竞争,实现良好的动态演进。而从文化产业运 作的角度,要搭建文化产品和企业“走出去” 平台。通过组织企业参与各领域重要的国际展 会与交易会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对外文化贸 易信息服务体系等方式为文化产品和企业走向 国际市场疏通渠道、提供信息、搭建平台。还 应加强中央和北京市乃至环渤海区域的合作, 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对外文化贸易布局。
 
4、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
由于城市意象的形成是城市拥有的各种景 观在头脑映像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升华城市 形象的核心就转变为如何采用适当的手法使良好 的城市景观转化为受众心中深刻的美好的意象。
因此,一方面良好的城市意象必须注重城 市景观、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为城市中人与 人之间的日常交流提供轻松媒介和文化符号纽 带,增强城市居民内心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 感。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特色继承的重要空间 媒介之一,尤其是历史文化景观,它对内可以 提升市民的自信心与文化素养,使得城市的居 住价值与就业价值得到巩固;对外则可以强化 城市形象的推广、城市知名度的提高,不断吸 引游客前来旅游消费,为城市价值的传播与品 牌提升获取更多的机会与渠道。另一方面,城 市文化空间的打造必须注重对受众特征的分 析。这就要求针对城市长期居民、短期暂住人 员和临时性旅游者等不同类别的受众,根据他 们的日常活动领域,使其形成有序、统一、持 久、深刻、美好的人文感知。
 
五、结语
总之,北京市将会因为良好的城市意象而 获得源源不断的价值回报,从而成就其“世界 城市"的繁荣与辉煌。从城市文化战略的外部 指向性来看,具有强劲品牌竞争力的城市,更 能为城市的政治传播、经济增长、文化交流提 供价值反哺,形成一个具有良性循环的城市意 象、城市文化与城市价值的转化链。从城市文 化战略的内部指向性来看,具有自身特色的城 市意象,更能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创造归属 感和安全感,保持城市活力。

点赞(0)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