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规模:15米长、2米宽、4米高
 
    设计/完成时间:2008年6月-9月
 
    项目材料:中密度板,脚手架
 
    “Beyond Building”作为第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当它被落实于中国馆,策展人将它转换成一个名叫“Negotiation”的游戏。具体而言,就是在作为中国馆展场的处女花园中,设置五堵相互平行的墙。理论上每堵墙长15米,高4米,厚度不定。但是从每堵墙的最大横向凸出距离不超过1米的情况来看,每堵墙的厚度最多可以达到2米。每堵墙的最终形式来自于操作这五堵墙的建筑师之间的协商。
 
    在一开始的方案即将付诸实施之际,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使得中国馆的主题发生了转向,我们的展品也必须对此做出反应。
 
    特定的主题往往会凸显一些特定的问题:每当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发生,大量人口的流离失所、无处安身就会再所难免,所出现的问题就呈现为:常规性的安置用房因生产周期和运输周期而无法在短时间内提供有效帮助。
 
    于是,在建筑范畴里,话题往往聚焦于此,我把这种临时性的住房简化称为栖所。而这种临时栖所相对应的建造方式也应当是快速的、顺手的和临时性的,具体的对应就表现为脚手架。
 
    人们往往忽视,脚手架就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建造现象,因为几乎每一幢房屋的建造都离不开脚手架,其原因就在于,脚手架作为一种支撑性的结构,它既不坚固,也不持久。
 
    如果持久性的结构所对应的是建筑,那么临时性的支架所对应的就是栖所。脚手架不但可以作为一个正在建造之中的房屋的临时栖所,其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支撑性的栖居结构。它的优越性就在于它的普遍性、经济性、即刻性与便捷性。
 
    据此就可以提出一种具体的策略:中国日益成熟的大工业化建筑生产,以及遍布城乡各地的建筑工地可以针对安置房问题提供解答。常规、普及、廉价的脚手架以及现成的大量工业化建筑产品,在略加重组调整之后,即可投入安置灾民的用途,为灾民提供短期的、满足最低及体面生活的要求。这种策略具体表现为:
 
    1.采用脚手架搭建框架,每单元按2米长,2米宽,2米高进行划分。
 
    2.采用建筑工地使用的板材以及铝合金窗搭建2×2×2米的基本单元。
 
    3.基本单元可以根据具体家庭需要用作卧室、厨房、厕所等,左右之间连以通道,上下之间连以小爬梯,并可以根据家庭人口及家庭结构进行各种组合。
 
    由于这种临时性、廉价性、大量性、便易性的特征,栖所体现出的一种可能性就在于:
 
    1.该框架及插件体系完全采用当前中国建筑市场中最大量普及的材料,它们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以现成品状态进行汇集、组装。
 
    2.由于脚手架可以调节,因此相比普通安置房必须具备平整场地的情况,脚手支架可以高架以适应任何地形,如河滩、山坡、废墟以及现有建筑之间空地。
 
    3.支架栖所系统可以按很小规模,如展品所示只有2、3户人家,也可以通过相互组合搭接而无限延伸。
 
    4.支架栖所的搭建非常简易,只需要简单的脚手架技术及简单木工技术即可进行。
 
    5.支架栖所使用完毕后仍然可以回复使用到建筑工地上,不浪费材料。不像目前的安置房,基本不能后续使用, 从而形成很多建筑垃圾。
 
    事实上,该设想在最终在应用于威尼斯双年展时做出了现场性的调整,仍然由脚手架提供快速搭建的支撑性结构,长15米、宽2米、高4米的框架被划分为上下两层共14个单元,其中插入14个由木板所构成的方盒栖所,它们为憩息的参观者而不是受灾的难民提供14处停驻空间。在这14个木盒之间则上下贯穿以一条参观路线,游览的参观者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体验到憩息的参观者的存在及其活动,甚至两种类型的参观者进行了交互式的游览。
 
 
 
  图片及文字来源:TM Studio

点赞(0)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