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场--“鸟巢”
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坐落于北京朝阳区北四环路北,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筑群的中央位置,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它如同巨大的容器,又如同一个由树枝编织成的鸟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鸟巢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设计,整体设计新颖、简洁、古朴,设计者们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国家体育场于2003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2004年7月30日因设计调整而暂时停工,同年12月27日恢复施工,2008年4月完工。
“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国家体育场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
体育场的外观是纯粹的结构,鸟巢的基座与体育场的几何体合二为一,如同树根与树。高低起伏波动的基座、戏剧化的弧形外观,体育场的外观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相互支撑,汇聚成网格状,将建筑物的立面, 楼梯, 碗状看台和屋顶融合为一个整体。
体育场内部呈均匀的碗状结构形体,碗状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座席的干扰被控制到最小,声学吊顶将结构遮掩使得观众和场地上的活动成为注意焦点。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 “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巢”内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
“鸟巢”的防雷设计采用的是最传统的防雷技术。充分利用建筑结构自身的有利条件,将鸟巢的金属屋面,钢结构中的钢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等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有效连接,整个“鸟巢”的“钢筋铁骨”部分构成了一个理想的“笼式避雷网”。
“鸟巢”钢结构所使用的钢材厚度可达11厘米,以前从未在国内生产过。另外,在“鸟巢”顶部的网架结构外表面还贴上一层半透明的膜。使用这种膜后,体育场内的光线不是直射进来的,而是通过漫反射,使光线更柔和,由此形成的漫射光还可解决场内草坪的维护问题,同时也有为座席遮风挡雨的功能。
“鸟巢”所用钢材强度是普通钢的两倍,是由中国自主创新研发的特种钢材,集刚强、柔韧于一体,从而保证了“鸟巢”在承受最大460兆帕的外力后,依然可以恢复到原有形状,托起“鸟巢”最关键的是“肩部”结构,这一部分所用的钢材——“Q460”钢板厚度达到了110毫米,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抗低温性和可焊性等点。为满足抗震要求,钢构件的节点部位还特别作了加厚处理,
国家体育场在设计中体现奥运场馆的时代性和科技先进性,使其成为展示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和创新实力的一个窗口。采用世界先进可行的环保技术和建材,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在节省能源和资源、固体废弃物处理、电磁辐射及光污染的防护和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产品的应用等方面树立了绿色环保典范。
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与残奥会的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承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及足球等相关大型活动和赛事,博得了世界的瞩目。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鸟巢已经成为北京新的地标性建筑。